病史:患者,男,36岁,头痛多年。
如图1-9(1-3为T2WI轴位,4为FLAIR轴位,5为T1WI轴位,6为T1WI增强轴位,7为T1WI增强冠状位,8为为DWI,9为ADC)
图1
图2
图3
图4
图5
图6
图7
图8
图9 基础解剖影像:
图10
图11
图10-11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,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,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,MRI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,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,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,其内无异常信号影,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。
图1
图2
图3
图4
图5
图6
图7
图8
图9
图1-9所示见左侧桥小脑角区见塑形性囊性异常信号影,T1WI低信号,T2WI高信号,形态非常软,沿着脑池走行,DWI高信号,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,增强无强化。 影像描述:双侧内听道未见增宽或变窄。左侧桥小脑角池、桥前池、环池走行区见囊性异常信号影,信号欠均匀,呈长T1长T2信号,FLAIR呈等低信号,增强无强化。病灶DWI呈高信号,ADC低信号。 影像诊断: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,考虑表皮样囊肿。 DWI高信号: 弥散加权成像(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)。弥散是指分子不规则随机运动的现象,即布朗运动,其计量单位为mm2/s。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号衰减的主要原因。 正常情况下,自由水呈DWI低信号,ADC高信号,称为弥散不受限。若DWI高信号,ADC低信号称为弥散受限。 DWI病变信号弥散受限,主要包括三种情况: 1、细胞毒性水肿,如脑梗塞、炎性脱髓鞘病变(活动期类似细胞毒性水肿)、肿瘤压迫缺血部分。 2、大分子蛋白的吸附作用,如脑脓肿、表皮样囊肿、血肿等。 3、致密细胞病变,如脑膜瘤、淋巴瘤、髓母细胞瘤、高级别胶质瘤、中枢神经细胞瘤等等。 图左1 正常细胞内外间隙,自由水可以按布朗运动弥散。 图左2 细胞毒性水肿,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异致水钠储留,细胞内水分子受细胞膜阻挡及细胞外间隙变窄水分子活动受限。 图左3 大分子蛋白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致水分子活动受限。 图左4 致密细胞导致水分子活动间隙变窄,活动受限。 分析思路: 1.临床病史,头痛多年,考虑良性病变可能,未提及听力及面部感觉异常,听神经瘤及三叉神经瘤概率减低。 2.年龄:本例为年轻男性,脑膜瘤、听神经瘤、三叉神经瘤均多见于成年人。表皮样囊肿无年龄差异。 3.部位:病灶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,与左侧听神经无联系,听神经瘤概率明显减低。三叉神经瘤多位于内听道偏前神经走行区,本例不符,可以排除。表皮样囊肿可位于桥小脑角区,可对临近骨质压迫侵蚀,本例可能。 4.形态:左侧内听道未见异常,听神经瘤可以排除。脑膜瘤多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,本例不符。表皮样囊肿体积较大时呈塑形性生长,本例符合。 5.信号特点:表皮样囊肿呈囊性,本例符合。脑膜瘤、听神经瘤、三叉神经瘤呈实性占位,听神经瘤、三叉神经瘤可见囊变及出血,本例不符。 6.DWI:表皮样囊肿因富含大分子蛋白物质,弥散受限,DWI呈高信号,ADC呈低信号,本例符合。脑膜瘤因细胞致密,弥散多轻度受限,DWI呈稍高信号,ADC呈稍低信号,本例可能。听神经瘤及三叉神经瘤弥散不受限,本例可以排除。 7.增强:表皮样囊肿因无血管,增强无强化,本例符合。脑膜瘤多呈明显强化,信号均匀,本例不符。听神经瘤及三叉神经瘤明显强化,囊变坏死无强化,本例不符。 小结:青年男性左侧桥小脑角区囊性塑形性生长病变,呈长T1长T2信号,信号欠均匀,增强无强化,DWI弥散明显受限,结合年龄、部位、形态、增强信号特点,考虑表皮样囊肿。 知识巩固: 表皮样囊肿 1.临床表现:又名胆脂瘤、珍珠瘤。先天、后天均可。囊内为胆固醇、蛋白等大分子物质。年龄20-60岁多见。多位于桥小脑角区、第四脑室。 2.影像表现:MRI多呈长T1长T2信号,边界清楚,呈塑形性生长。增强无强化。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为特征性表现。可对临近骨质产生压迫吸收、破坏改变。 鉴别诊断: 1.听神经瘤: 又名前庭神经鞘瘤。以30-70岁多见,高峰年龄为40-60岁。若为双侧发病则为II型神经纤维瘤病。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、耳鸣和平衡失调。病理表现:WHO I级。典型表现为有包膜的圆形肿物。组织学上为Antoni A型表现为排列紧密的梭形、束条型神经膜细胞或者Antoni B型表现为细胞较少、排列疏松。影像特点:具有特征性表现,内听道增宽,听神经增粗,病灶呈球形或类圆形,呈典型冰淇淋或蘑菇型。T1WI呈等或稍长T1信号,T2WI呈长T2信号,增强呈明显强化。多有囊变,强化不均匀为特征。DWI弥散不受限。 2.三叉神经瘤: 临床病史多面部麻木、眩晕等。位于三叉神经走行区,中颅窝内多呈哑铃性,较听神经瘤部位偏前,可有囊变坏死,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,DWI弥散不受限。 3.脑膜瘤: 最常见肿瘤,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,WHO I级。好发于40-60岁。免疫组化EMA及S-100阳性。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最常见。影像表现:MRI呈实性占位,宽基底贴于硬脑膜,可见脑膜尾征,信号均匀,周围水肿轻微或无,增强明显强化,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,ADC低信号。 病例小结: 本例主要讲述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的鉴别分析方法,重点讲解了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、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,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。 |